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议策划 > 正文

镇海会议活动策划推荐,镇海区行政会议中心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镇海会议活动策划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镇海会议活动策划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代的地方官是如何去京城开会述职的?

古代的地方官是如何去京城开会述职的?

古代地方官定期进京述职的制度,确立于明朝洪武时期,官方称呼为“朝觐考察”。

朝觐最早指的是周代时,各诸侯入京向天子行礼、觐见。之后历代也有藩国朝觐之礼,到了明代,朱元璋将朝觐的范围扩大到各地方官,天下府、州、县官都要入京朝觐。

镇海会议活动策划推荐,镇海区行政会议中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会要》记载:“洪武元年正月,天下来朝官陛辞,上戒谕之,遂为令”。

所以地方官来京朝觐始于洪武元年,但那时国家新立,各项制度还不完善,朝觐之礼也是如此。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又下令,天下诸司官来朝,都要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到京。

镇海会议活动策划推荐,镇海区行政会议中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洪武十六年,明廷又设功业册,用来记录来朝地方官任职时的履历和官绩,以此达到考察官吏的目的

这时的朝觐时间还是每年一次,每年入京的官吏高达四千多人,不仅吏部考察任务繁重,地方官每年来回奔波,既耗费钱财,又极大影响地方治理,负担过重。

于是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将地方官朝觐的时间定为每三年一次。

镇海会议活动策划推荐,镇海区行政会议中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太祖实录》记载:天下府、州、县官一岁一朝。道里之费,得无烦劳;自今定为三年一朝,资其纪功图册、文移稿薄,赴部考核,吏典二人从。其布政司、按察司亦然,著为令。

因洪武十八年为乙丑年,所以地方官三年朝觐的时间便定为“辰、戊、丑、末”年份。

在古代不是所有的地方官都有资格进京述职的。即便像那些有资格的封疆大吏要进京述职,也必须要有朝廷的旨意。

而其余除了常规性办事官员(比如押送钱粮到户部的,核对文书的)、被选拔调入京官的等等,一般督府以下官员还真的没有资格进京。即便进京的,一事毕后也必须即刻离京。


古代皇帝最怕的就是封疆大吏与京官私相交通,因为这可能严重威胁到他的统治,一旦发现,多以谋反罪论处。

所以特别是封疆大吏、外放官员,都不可以私自进京。因为很容易触犯大忌,仕途受到影响还在其次,性命之虞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太原总兵丰德运私自进京,被纪晓岚给撞到了,汇报给乾隆,结果惨了。


再比如永乐8年,被发配到交趾,督饷化州的解缙,被朱棣召令入京奏事,可是那么远的路,等他赶到的时候,朱棣已经去北征了,还没回来,朱棣没回来,那解缙就应该在京城等着,等朱棣回来接见你。但是他脑子一抽,跑去太子朱高炽的府里汇报了情况后,大摇大摆回越南去了。不作死就不会死,解缙的下场之惨,不是没有道理的。


古代农耕文明,安土重迁。从商鞅变法的时候,老百姓就不可以随随便便流动,出门要有“路引”,也就是官方介绍信,他们要把“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去?要做什么?”都要写清楚。没有这个玩意儿,住宿没人敢收留你,也没有人敢给你提供饭食。往往离京城远的州府,走个大半年是很正常的。就算有人收留,这一大笔费用撒也是笔不小的开销。

但是一般官员们、送信的差役们,有便利的驿道,可以大大的缩短进京的时间。而且一路上有驿站,可以解决食宿问题,这些都是由朝廷出钱。朝廷召令地方官进京的同时,还会发给官员们“火牌”,可以免费吃住驿站,相当于公费报销差旅。


但是这个制度发展到大明朝中后期,官员们用完“火牌”之后就不还了,用于家人的吃喝玩旅游,甚至做生意,加重了驿站沉重的负担,最后拖垮大明朝。不过唯一的贡献,就是徐霞客拿着这玩意儿,游遍了大明的山川河泽,写出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因为正常来讲,封疆大吏和皇帝之间本身就每日书信来往。几百里加急,有时一天甚至几封信。总之本身就书信交往频繁。所以通常只有重大***,皇帝才会急召封疆大吏进京。

电视剧里,大家都有看到皇帝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朝拜的情形,是不是感觉他就是一牛人?

被一股君临天下的气质笼罩,从而引起自己内心无限的滂湃感?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对做皇帝这份工作有所误解。现代对于古代皇帝的描写很多,电视、***、动漫各种各样花样繁多轮番招呼,清宫剧更是动辄霸屏,但真正对古代皇帝的生活形式了解的却很少(大多是凭借自己想象)。所以就形成现代人想穿越到古代的想法,而且还总感觉自己去了古代能有一番大成就(不知道是什么给了他们这种错觉)。不说做皇帝起码也能占据一方领土,当个不管事的王爷之类的,这类梦想穿越的一族还不少。

如果有这个想法的人那我只能说你真的太过天真了,你有这样想法的基础是因为你认为你学习的知识多、对很多东西的原理都清楚,认为古人又傻又蠢办事效率不高。

但你别忘了你学习的这些技能多是古代人发明,还经过一代一代的人去改良才有今天的这么多知识给你学习。如果真比智商的话,你还真不一定能与古人相提并论。

就当皇帝而言,如果让现代人去,还真就没几个能做好的。

以明朝为例,皇帝上朝的时间是卯时(北京时间5-7点),大臣寅时(北京时间3- 5点)就要到午门外等候。你当大臣的住宿又不让住皇宫不是?还有个路上的通勤时间对不对?滴滴地铁都不存在,路上时间短不了,如此一算,估计你最晚两点就得起床。

虽然各个朝代的规定不一样,但也相差不大。就上朝这一点就可以排除很多人,不让现代人刷夜简直比要命还难受,更别说关于放***了。

古代皇帝的***期很少,有的一个月有时只放一两天***,相信这也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所以如果还想着穿越的人就别天真了,如果你真的有才能的话,在当今社会你也是可以有所作为,至少可以做个网红。

上朝的大臣每个朝代条例均不相同,但都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你的官位品级要达到一定高度。一个七品小芝麻绿豆官,连吏部的大堂你都进不去,还上朝呢。

在现代,我国每年都会举行几次全国官员参与的大型会议,届时,所有参会人员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往首都,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毕竟,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发达,你想去哪,火车、高铁飞机随便挑。基本上,几百公里的行程睡个午觉的时间就到了,可谓十分方便。可要知道,在古代时期,我国是没有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的,所以那个时候古代官员都是怎么去首都开会的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太相信,古代官员是没有到首都开会的习惯的,也没有那个能力。在古代,几千年来的交通能力和社会制度决定了古代人除了赴京赶考外,其他官僚无论职位高低,都不会闲得跑到京城去开会,皇帝也不会开这种会。如果有官员要赴京,那别想了,他不是去领罪就是被皇帝招去述职的,开会什么的,还是免了吧。

而且很多古代王朝对于京官和外臣都是有明确规矩的,例如外臣不得擅自回京,地方官擅自进京视同勾连京官,武职不奉诏进京视同造反等等。所以袁崇焕当年未经请示,带着几万军队来到北京城下,其严重性可想而知。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要问,难道皇帝做决策的时候,就不会想要和其他官员一起讨论讨论吗?其实,在紫禁城里,皇帝决定大事与朝廷内的近臣商议就足够了。如果想要和其他地区的官员沟通,写信就行,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着急一堆人跑来京城开会的。

就以江南到长安的距离为1千多公里计算,沿途还算安全与平顺,一般人骑马或坐车一天能走一百华里(1华里=0.5公里),从江南到长安单程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期间还不能有下雨、生病、过河等情况耽搁。


所以,那时的交通手段和行程距离,决定了那时的社会制度必须以高度集权才能管理和控制如此幅员辽阔的国土。而到了近代,随着交通能力的飞跃时提升,信息传递和人员流动的能力都大幅度提高了。

即使近代最开始时,以袁世凯手下那么强的能力,用***的《盛京日本新闻糊弄袁世凯也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很快就露馅了。所以,可以说现代的交通能力、信息通畅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也是进步必须的需求和结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镇海会议活动策划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镇海会议活动策划推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